Language
02
Nov. 2020
《外出偷馬》影評 賴晴文
「痛不痛,是由自己決定的。」電影開頭,主角的爸爸就向他點出了這句貫穿整部電影的主軸。與往常電影不大相同,片中人物似乎皆是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觸動間,頓悟生命的道理。一如傅德爸爸在炎炎夏日中,揮灑汗水時向他微微道出的人生哲理。
 
細膩且深入刻劃主角心境的攝影手法
    在觀賞電影時,可以發現此部電影的攝影風格非常細膩,運用了大量的顏色對比,表示主角的心境以及不同時空的穿插。舉例來說,故事開始時,在主角傅德身處的房子之外,所見之處皆是一片雪白,靄靄白雪悄聲無息的抵達地面,最終化為一體,似乎怕驚擾到甚麼,一切動作都被放慢了許多。但在寧靜平和下,藏著的卻是不可見光的死氣。在此,導演便以冷色調的攝影畫面,代表傅德的老年,彷彿一切都被麻木般,不會再感受到任何事物。而在傅德憶起年輕的回憶時,導演便以暖色調,充滿柔和的畫面感呈現,帶領人們回到那年的夏天,溫暖的陽光迎面灑下。在那時,所有的事物是如此美好和充滿生機。在過去、現實的交替之間,也常善用暗喻,以委婉的手法,表達出主角所想傳達的意象,而這個手法有點類似柏格曼的《野草莓》,在回憶與現實之間、夢與真實之間,一層層解析,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。
 
電影中為何反覆提及狄更斯《塊肉餘生記》
    在電影中,有一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,年輕時的傅德正躺在小木屋的床上,手裡拿著狄更斯的《塊肉餘生記》;再次回到晚年的現實時,傅德的女兒也再次提起了此本書籍。《塊肉餘生記》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,作者狄更斯在描寫主角大衛時,便影射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及道路在其身上,從中表現出他對生活的理念及態度。而電影中反覆提及的此本書籍的意義,似乎在說明著,此部電影就是主角人生的最佳寫照,並由此記錄下他對生命的反覆思索。令人意外地,這本充滿蒼涼與無奈人生寫照的書籍,竟成了傅德和女兒心靈相通的契機。電影中,傅德的女兒說道:「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常被別人取代,明明應該要主動去爭取甚麼,卻漸漸變得無感,像行屍走肉般度過一天天。」這句話也同樣出自《塊肉餘生記》中的開頭,在女兒說出這句話時,傅德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轉變,發現自己漸漸變得與殺死自己親妹妹的Lars一般,輕描淡寫的應對著人生,最終成了行屍走肉。由此可說,《塊肉餘生記》似乎在某方面影射了電影中主角的人生,帶出此部電影思考和記錄的特性。
 
《外出偷馬》究竟是要偷甚麼?
    從一開始,在注意到這部電影出色的攝影技巧及敘事能力前,我所好奇的是,《外出偷馬》偷的到底是甚麼?傅德在偷馬後,於馬背上馳騁的快樂,似乎是無法抹滅,且不可取代的,而這也是我認為他全片中,最快樂、最自在放縱的時光。依我個人來說,我認為導演所述說的偷馬,其實是在說明傅德被偷走的人生,小心翼翼按捺著的青春期愛戀,到最後卻被爸爸偷走,猶如在主角心頭偷走了重要的一片碎片。但換個角度來看,「外出偷馬」似乎又代表著主角偷偷窺看青春的美好時光,以「偷」字代表躡足窺看的秘密感,短暫的回憶起那時的一切,細細感受身邊的事物,一如年輕時的傅德在進入森林後,閉上雙眼,虔誠地聆聽大自然的細語:野兔奔跑的聲音、流水碰撞石頭的聲響、陽光在自己身上的位移譜成傅德記憶中的一篇樂章。在這短暫的時間內,盡情享受這得來不易的美好時光。
 
生命就如同錯縱交雜的涓涓細流,於不同的岔路分開,交會
    「人在生命結束前,會有甚麼想法呢?他們知道,自己即將走向死亡嗎?」憶起當年Lars誤殺妹妹的場景,不斷與內心深處對話的傅德提出了這樣的疑問。人生在世,我們常說生命無常,而我們無法預知生命的終點,對此,人類或許永遠不會有正確的解答。傅德爸爸看著承載浮木的河流,說:「它是唯一不用經過允許的,四處交織。」生命就像河流般,途中有許多支流,我們就像其中的細細流水,隨著地形的變化和現實中的打擊,持續前行,而我們是否也能以河水般柔軟的姿態,順應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呢?抑或是,以自身積蓄的力量,開闢新的道路?生命有許多條道路,涓涓細流或猛烈衝撞皆交織成生命獨特的姿態,而我們永遠不會知曉其將何時終了,我們所知的,僅有我們最終會回到那廣闊的大海──生命的終點。
    面對生命中的各種挫折,或許我們可以說「生命就是這樣,甚麼事都可能發生。」但我們也可以像傅德和大衛一樣,勇於面對內心深處,那個存在於過去,膽小怯弱的自己,在克服最大的障礙後,或許就能找回真正的自我。就像傅德在結尾換上西裝後,雖然仍有些許的稚氣、不合身,但他臉上自信的笑容及對周遭事物的細膩觀察,使我們知道,那個真實的傅德已成長茁壯,並重新回到他的內心。
    《外出偷馬》的主角如同狄更斯書中的塊肉般,本來聽起來像是零碎、散落的,但它的存在,本身就是一個小小的希望,也因它是歷經滿身瘡痍所餘下的生命,所以才更顯得它的可貴,就如尼采說的:「那打不死我的,將使我更為茁壯。」
 
返回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