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nguage
23
Apr. 2020
金穗42 X 中山73巡迴影展-映後座談實錄 - 《主管再見》
4/18(六) 14:00一般組劇情D映後QA
出席影人:《主管再見》導演林亞佑
 


Q: 這部片的創作背景?
A: 我服役的時候是當矯正役,是服役不是服刑喔(笑)桃園監獄有附設少年觀護所,有一次在少年的體育課注意到一位個子很小、像片中角色弟弟仔那樣的孩子,由於會進少所的大部分都是國高中生,只有他比大家矮兩個頭,就去問了少所學長那個孩子的狀況,從那時起才開始關注少所其他人的故事。

Q: 片中三個主角,是有角色原型還是融合不同少年的故事?
A: 弟弟仔幾乎是翻抄當初在少所看到的那位小朋友。主角YAMAHA是裡面最常見的少年們的綜合體,在他身上體現了那些最典型的特徵,像很多人已經不是第一次進來,會很熟門熟路地在裡面當小霸王,或是他們外面好像有很多人,但是家人朋友都很少來探望。筌仔則是移植另一個我聽過的新聞事件,套用到這個角色。

Q: 片中呈現的所內文化,都是服役期間實際所見嗎?
A: 滿常聽到裡面不論是少年或成年,都認為自己是被陷害的。少年們有些是詐騙集團最基層的車手,要負責跑腿露臉,也是最容易被抓的。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一言難盡吧!當他們在走廊遇到以前熟識的主管,常會用這種說法來交代他的近況,尤其在成年人身上更常聽到。裡面也會依照地緣關係去照顧同鄉。八卦五下的儀式是聽少所學長提供的故事,但這些都不是普遍現象,因為每個監所文化不一樣,片中呈現的只限於那段時期在那間少所的狀況,就看每個少所老鳥會出什麼怪問題給新收。

Q: 拍這部片的出發點,是單純敘述對少年感化教育的所見所聞,還是期望社會在這機制裡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們?
A: 原本想呈現他們從小到老反覆進出少所的狀況,但短片不適合拍時間線橫跨這麼長的故事,最後決定把劇情設定在他們最小的時候,包括有人第一次進來、有人很多次,會去想他們在外面怎麼了?為什麼要一直進來?出去後有沒有機會不再進來了?片名《主管再見》意思是他們好像還會跟主管以某種形式再次見面。當初是把弟弟仔的狀況直接copy過來,單親家庭,媽媽的同居人又家暴他,所以常逃去親戚家住,但又會偷親戚錢或亂跑,其實他不應該進來,但法官是帶有種警告意味。有次看到他在排隊檢身時很有精神,看起來有點太快樂了,這一幕讓我情緒有點衝擊,又聽到學長講他家裡故事,加上少所哥哥都對他很好,主管也對他很好,雖然沒有實際問他,但我在想他是不是在裡面過得滿開心的。大家都覺得罪大惡極的人都去關就好了,但他們小時候可能就長這樣子,然後不知為何好像永遠出不來,這個出不來不是說不會出獄,而是出去了還會再進來,當初大概是想呈現這樣的狀態,所以選擇擷取他們最年幼的時候。

Q: 好奇阿筌到底犯了什麼罪,或是沒有答案?
A: 片中有微微暗示他是頂罪的,殺人那麼大的案子,也許真的有人死了,但到底是不是他,可能他自己也講不清楚,尤其少年很講義氣,要他們頂罪還真的是有可能。一方面是他們在原本的團體裡就屬於比較年幼的,不會被關太久,他們自己也有某種迷思,相信關出來後就會獲得某種名聲,或認為這是保護同伴的一種方式,也有一種安家費的說法,我沒有想定位在任何一種可能,所以處理得比較曖昧。

Q: 當初怎麼挑選三位素人飾演主角?導戲時如何指導他們詮釋這麼特殊的角色?
A: 三個小朋友雖然是素人,但都有一點點的表演經驗,大概知道拍片是怎麼回事。筌仔和YAMAHA算是本色演出,飾演筌仔的演員本身是少棒隊,YAMAHA則是跳陣頭的孩子,平常就講台語、稱兄道弟的,本身的特質就很靠近角色的口吻氣質。弟弟仔是到處試鏡來的,他是滿依賴3C產品的台北小孩,但很聰明,可以很快調整到符合角色需求。本來也考慮過要不要找有親身待過少所的孩子,但後來想即使他有意願,雖然短片不會太紅,但不知道他之後會不會後悔,而且找到的這三個孩子本身特質就滿類似的,後來就帶他們去認識以前待過少所的同學,去跟他們聊。第一次跟YAMAHA碰面時他有點害羞,而且為了剃頭這件事有點猶豫,後來他一通電話就找來好多陣頭哥哥們陪他一起剃頭,這時他開始吆喝說服大家說剃頭又沒什麼,他身上突然出現另一種氣息,好像只要有很多夥伴,他的氣焰就會起來,後來我就說服陣頭哥哥們一起來演,盡量營造讓他可以百分百展現自己氣質的情境。

Q: 導演覺得我們這個社會或觀眾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這些孩子?
A: 我服役時只待了一年,還沒辦法很全面來評論。一般人對矯正體系是不在意的,當社會想說做壞事的人被抓去關就好了,好像把他們丟去另一個世界就沒事了,這時候大家就不太會去注意這件事,所以我們從來不會在任何候選人的政見中聽到要如何改善矯正體系。我覺得矯正體系的問題的確是不少,但當他現階段連關注度都沒有的時候,我自己也滿難下評論,例如現場的第一線人員是主管,他們是類似警察出身,並沒有輔導背景,在少所的角色卻像是導師,但原本他在體制內的任務是當主管而非班導,就因為現場具備輔導資格的人員比例極少,班導的任務就落在最了解孩子們的主管身上,而這只是很多問題裡的其中一個問題而已。我確實沒在片中下很多自己的想法,如果可以有更多人關注這件事會更好,不管從哪個角度去關注都是好的,畢竟辦法需要很多人去討論,不可能一部短片就改變這個現狀。
返回前頁